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心理教師曾慶巍
案例:
曉曉是一名高三生,在臨近高考一個月時,出現了一系列不良反應:學習效率下降,上課走神,精力不充沛等。他要求自己每節課間都要到辦公室請教老師自己不會的知識點。在家自學時,他總是注意力不集中,愛胡思亂想,過后又后悔不已。因為效率低,覺得時間不夠用,他拉長了時間戰線,早上5點起床學習,晚上11點睡覺。在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曉曉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明顯覺得自己身心俱疲。他非?鄲,所以來到心理輔導室尋求幫助。
分析:
曉曉在高考前出現的不良心理反應,原因有三點。首先,自我壓力過高,總覺得高考迫在眉睫,要抓緊時間學習,不能有半點松懈。長此以往,心理承受力下降,沒有更多的心理動力堅持其他學習任務。其次,在高考沖刺階段,曉曉出現了學習上的“高原反應”。心理學上“高原反應”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定階段,產生學習效率低、學習進步緩慢,甚至停滯的現象。再次,曉曉的時間管理策略出現問題,學習計劃太擁擠。每天10多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明顯超出了自己的可承受能力,長此以往,出現體力和精力不支的情況。而且,曉曉連課間休息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七八個小時的連續學習,必定出現精神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的情況。最后,過度疲勞,沒有適當的體育鍛煉活動。勞逸結合是保證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曉曉的計劃中沒有相應的體育鍛煉活動,總想用長時間學習彌補學習效率低下的情況,卻適得其反。
支招:
曉曉遇見的問題也是很多考生的困擾,那么該如何解決呢?
緩解壓力正確看待高考
很多考生因過于重視高考,存在強烈的負性認知,覺得高考失利直接導致人生失敗,產生強烈的壓力和焦慮情緒。但過強的壓力情緒抑制了個體的學習效率。根據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發現,動機強度和學習效率之間存在倒U曲線的關系。過強或過弱的學習動機都會抑制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考生要適當將學習動機控制在中等程度,保證學習效率的最大化。
科學用腦掌握最佳時間
人腦在高強度工作壓力下會出現明顯的效率下降?忌獙W會科學用腦。心理學研究發現,人腦的細胞存在興奮周期,把用腦效率最高的時間稱為“最佳用腦時間”。有的考生“最佳用腦時間”在早上,為“百靈鳥”型考生;有的考生“最佳用腦時間”在晚上,為“貓頭鷹”型考生;有一種考生介于兩者之間,為“混合型”考生。在“最佳用腦時間”內,大腦皮層處于適度興奮狀態,更容易形成優勢中心,建立條件反射,因而注意力更集中,思維變得更活躍,記憶力效果更好。所以,考生可適當探索自己的“最佳用腦時間”,利用好這段時間,攻克重難點知識。
分清主次注重時間管理
考生自學時,如果掌握科學的時間管理方法,有助于集中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學習當中?忌蛇\用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將一天當中要做的事情羅列出來,按照事件重要性和事件緊急性兩個標準劃分成重要事件、不重要事件、緊急事件、不緊急事件。這四類標準把事件劃分成緊急重要事件、緊急不重要事件、不緊急重要事件和不緊急不重要事件這四類事件。
緊急重要事件需要考生立刻做。備考的相關事情是最需要立刻做的,如背書、做題、復習等。重要不緊急事件要按計劃做,考生要學會分解目標,提前做準備,避免拖延,否則,這類事件會漸漸變成重要緊急事件,壓力驟增。緊急不重要事件中,考生要懂得拒絕,盡量少做。比如臨近高考,親戚朋友來看望你,就要學會拒絕或控制時間,減少這類事件對時間的消耗。不緊急不重要事件,如玩手機、看電視、閑談等,這類事件盡量少做。掌握時間管理的原則,合理安排事件主次,將重要的、費腦子的事情放在最佳用腦時間優先做,保證學習效率。
勞逸結合合理安排休息
考生長時間學習會產生強烈的疲勞感,這是因為沒有勞逸結合。有的考生認為花時間鍛煉身體非常浪費時間,或認為玩一會兒手機游戲也是放松行為,其實不然。腦生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不同的內容知識,大腦皮層的興奮點不同。在復習過程中,考生要適當將文理科目混合復習,長時間復習一門科目容易產生疲勞感,效率下降。而且除去學習內容之間的轉換,考生也要注意學習和勞動、學習和休息之間的轉換。會轉換興奮中心的人可以保持大腦活力。所以,考生要適當進行鍛煉,可陪家人做些家務活動,或晚飯后散步,放松自己的緊張狀態。
本文轉載至互聯網,不代表福建高考網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官方刪除
注:通過加密傳輸不會對外展示聯系方式
加老師好友
微信關注我們
小程序智能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