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由吉林農業大學聯合吉林省教育廳、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秸稈綜合利用與黑土地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生物質資源利用與黑土地保護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沈其榮,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出席研討會。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林天、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學軍、吉林農業大學校長馮江、李玉院士先后致辭。會議由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景圣主持。
林天在致辭中表示,召開“生物質資源利用與黑土地保護研討會”,將更進一步推動吉林省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上強調的“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激發我省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的積極性,更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實現“中國飯碗”裝更多“吉林糧”。
劉學軍指出,“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平臺”是2016年省教育廳建立的12個高端科技創新平臺之一。2019年,省教育廳又支持其申報并成功獲批“秸稈綜合利用與黑土地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此次研討會是我省高端科技創新平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重要學術活動,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進一步促進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
馮江在致辭中代表主辦單位對與會的領導和專家表示歡迎,他介紹了學??蒲衅脚_建設和科技創新發展情況,重點介紹了秸稈綜合利用與黑土地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科建設、人才隊伍、科研成果、科研獲獎、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情況,強調實驗室為吉林省秸稈生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黑土地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和智力支撐。表示將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借鑒兄弟高校院所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推動實驗室的建設發展。
李玉院士作為秸稈綜合利用與黑土地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在發言中介紹了實驗室基本情況,從“圍繞秸稈綜合利用基礎理論開展秸稈生物降解轉化基礎研究、圍繞東北黑土地生態保護與地力提升工程開展秸稈還田、秸稈肥料化利用研究、圍繞“秸稈變肉”工程開展秸稈飼料化及應用技術研究、圍繞秸稈高附加值產品開發開展秸稈生物煉制和高值轉化研究”等四個方面對實驗室相關工作進展進行了系統闡述。
會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山東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吉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清華無錫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16位專家圍繞會議主題開展了研討。
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協會、吉林農業大學相關處室負責同志,兄弟高校院所的500余名師生參加了線上研討會。